近四年创卫“马拉松”告捷
厦门机场荣膺“国际卫生机场”称号
本报厦门讯 (记者 林淑惠 通讯员 吴超群) 7月25日,经专家组实地测评,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认定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为“国际卫生机场”,标志着厦门机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国际卫生机场”之一。
多方投入 成效显著
据悉,厦门机场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机场”、“无鼠害机场”、“国家卫生机场”等称号;机场创卫工作自2008年底启动,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取得显著成效。
为完善机场口岸卫生基础设施,使口岸环境更加卫生安全,厦门机场在原有卫生设施基础上,先后增加投入4300多万,新建了媒介生物标本室,卫生检疫综合实验室等。在有机垃圾处理方面,在全国航空口岸率先采用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形成有机肥料后再利用;在航空污水处理方面,采用先进的MBR膜处理工艺进行处理,中水用于周边绿化。同时,厦门机场在创卫过程中,重新修订完善了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作为各项卫生管理工作的依据和指南,并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进行修改完善,保证卫生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口岸卫生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此外,厦门机场持续优化专业人员配置,队伍素质更上一个台阶。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要求,配备满足机场实际需要的医疗、卫生检疫、媒介生物、卫生监督以及传染病移送等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各类专业培训、各项演练以及各种交流学习,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机场持续完善联防联控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显著提高。厦门机场创卫初期就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建设,不断完善部门内的应急处置预案和部门间的协作运行机制,形成了行之有效联防联控机制,明确各单位及地方相关行政部门各自职责,增强了主动配合意识,全面提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整体运行效率。
作为创卫工作的技术指导部门,厦门机场检验检疫局凭借扎实的检验检疫能力,同时借鉴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卫生机场创卫工作经验,为创建国际卫生机场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巩固深化 创卫意义深远
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提高了厦门机场的卫生管理水平和联防联控意识,推动了厦门机场口岸现有卫生管理方面的人才、技术、设备等卫生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促进了厦门机场口岸的整体服务水平、运营效率和经营效益的提升。
同时,创建国际卫生机场也为厦门机场三期改扩建和新机场建设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标准和实践经验,有利于从更高起点建设符合国际卫生机场标准的新机场。
作为厦门市重要的文明窗口之一,厦门机场创建国际卫生机场对于提升机场乃至厦门市的整体形象和声誉意义深远。通过创卫,不仅使机场口岸达到国际卫生机场标准和要求,营造更加绿色、环保、安全、卫生的口岸优良环境,也有力促进了厦门市整体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创卫取得的成果固然很重要,但是创卫仅仅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巩固深化创卫成果。”厦门空港股份公司总经理蔡明理在创卫工作汇报中强调,“要持久地提升厦门机场的核心竞争力和文明窗口形象,使创卫成果常态化、长期化,切实保障旅客、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口岸卫生安全。”